在ELISA实验中,样本测值偏低的现象可能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。除了样本处理、试剂保存和操作规范等常见问题外,假设实验操作完全正确,标准曲线也良好,那么样本测值低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。
一、样本本身含量检测正常却测值低的原因
第一种情况是样本本身的含量可能检测到,但由于实验操作等问题导致测值不在ELISA试剂盒的检测范围内。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:
(1) ELISA试剂盒的保存
ELISA试剂盒应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保存。在购买时,实验者需要特别留意试剂盒中各组分的保存要求。
(2) 样本准备
样本处理的过程包括样本的制备、保存及是否经历过反复冻融等。不同类型样本(如血清、血浆与细胞裂解液)的制备方法可能不同,且样本一般应分装并在-20℃或-80℃储存,存储时间不宜过长,以免目标蛋白降解。反复冻融也应避免,因为这会导致样本降解。
(3) 稀释方案
样本的稀释对实验成功至关重要。稀释过度或不足都可能导致测值偏低。例如,如果试剂盒推荐的稀释倍数与实验者实际使用的倍数差异过大,可能导致OD值下降。此外,样本中目标物浓度过高而未进行正确稀释会导致假阴性反应。因此,建议在正式实验前进行预实验以确定最佳稀释倍数。
二、分析物在样品中浓度偏低的情况
在某些情况下,客户的操作并没有问题,标准曲线也正常,但检测结果却始终未在检测范围内。这通常发生在细胞因子(如IL-6)的测定中,非炎症状态下样本测值往往非常低。对此,建议根据文献选择合适的样本类型,并选用高灵敏度的试剂盒,这会提高检测准确性。
三、被忽视的关键干扰因素
以下几个细节往往被实验人员忽视,却可能成为影响结果的关键干扰因素:
1. 样本基质效应
某些生物样本中的成分会导致非特异性结合,掩蔽目标抗原。可以通过进行样本的梯度稀释来验证是否存在基质干扰。
2. 抗原表位构象变化
在长期冻存或反复冻融后,一些蛋白质的构象可能发生变化,导致抗体无法识别。因此,建议针对易降解目标,加入蛋白酶抑制剂后立即检测。
3. 酶标板边缘效应
实验人员常常忽视孔板的温差影响,尤其边缘孔和中心孔的差异。建议放弃边缘孔的数据,或使用预冷板架以平衡温度。
4. 标准品复溶误差
在复溶冻干标准品时,如未充分摇匀,可能导致局部浓度差异,影响检测结果。
5. 仪器校准的盲区
光学仪器的校准需定期进行,特别是双波长检测时需要注意基线的漂移,确保实验准确性。
综上所述,通过有针对性的方法,如及时的样本检查和对实验条件的严格把控,以及适当选择品牌如尊龙凯时的高质量试剂盒,可以显著提升ELISA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