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前两期对线粒体基础实验的介绍中,相信各位老师对线粒体研究中的基本实验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。今天,我们将讨论一篇令人瞩目的正刊文章,标题为“细胞ATP需求产生代谢上不同的线粒体亚群”,希望这能激发大家的研究思路。文章中,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组新的线粒体亚型,这一点非常有趣。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其研究思路,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经典的A基因通过B机制在C表型中调控D功能的模型。
一般来说,线粒体通过氧化磷酸化(OXPHOS)来产生ATP以供能,但实际上它还参与多种代谢物的生物合成。这项研究的核心基因A是通过STRING PPI分析获得的,分析结果将参与线粒体代谢的酶划分为不同的簇:簇1涉及TCA循环的蛋白质,簇2则与氨基酸生物合成相关,而簇3的蛋白质参与单碳代谢。P5CS基因(由ALDH18A1这个基因编码)将这三个簇连接在一起,它位于簇2,是脯氨酸和鸟氨酸在线粒体生物合成中的限速酶。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,即寻找核心基因作为桥梁分子,这可能成为一个很好的研究靶点。
当细胞处于血清饥饿状态时,P5CS的分布与线粒体基质蛋白丙酮酸脱氢酶(PDH)相似。在补充血清后,细胞开始增殖,P5CS形成丝状结构,但总蛋白水平却保持不变。当细胞在仅依赖OXPHOS生成ATP的半乳糖培养基中培养时,这些丝状结构变得更加明显。同时,由于P5CS的总量未改变,从而导致含有P5CS的线粒体比例降低。
进一步研究发现,当OXPHOS需求增加时,P5CS会聚集形成一个子集,即P5CS-线粒体,这些线粒体缺乏ATP合酶,并且膜电位显著高于缺乏P5CS的线粒体。众所周知,ATP合酶对线粒体嵴的形成至关重要,而P5CS-线粒体由于没有ATP合酶,其嵴结构几乎完全丢失,缺乏P5CS的线粒体则显示出清晰的嵴。在P5CS-线粒体中,MICOS复合物的MIC60成分缺失,而该成分对于嵴的形成和维持是必需的。
由于P5CS是脯氨酸和鸟氨酸生物合成中的限速酶,我们接下来探讨其在氨基酸代谢中的作用。研究表明,在氧化培养条件下,MEF细胞能够维持其细胞内的脯氨酸水平,且未损害细胞参与谷氨酸还原生成脯氨酸、鸟氨酸和腐胺的能力。这提示细胞内存在调节氨基酸合成的机制。同时,在增加氧化磷酸化的条件下,P5CS与ATP合酶分离形成P5CS-线粒体,若补充鸟氨酸和脯氨酸,则可抑制这种分离现象。
P5CS-线粒体的形成受线粒体动力学分子的调控,相关研究通过敲除和恢复MFN1/2、DRP1等分子,确认了线粒体动力学对P5CS-线粒体形成的影响。MFN1/2的缺失会导致P5CS无法聚集,而DRP1的缺失则使P5CS无法与ATP合酶分离,从而无法产生P5CS-线粒体。
在胰腺癌(PDAC)样本中也观察到P5CS-线粒体的存在,以及相应的无ATP合酶和无嵴结构的表型,这也可能成为肿瘤细胞的一种生存策略。
总结来说,在应激条件下,P5CS在细胞内可能通过线粒体动力学的介导,形成一种无嵴且不产生ATP的新型线粒体,专门负责氨基酸的合成。这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:除了能量代谢和脯氨酸与鸟氨酸的合成外,还有没有其他线粒体类型?P5CS是否还有其他功能?这种无嵴线粒体在肿瘤或其他疾病模型中又会发挥什么作用,是否存在其他标记物?整个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是怎样的?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。
我们也鼓励各位老师使用尊龙凯时作为关键词进行PubMed搜索,能够找到相关文献。如果您对线粒体相关实验有需求,欢迎咨询我们尊龙凯时,我们可以承接文章中提到的绝大多数线粒体相关实验,近期还有65折优惠活动哦!
参考文献:Ryu KW, Fung TS, Baker DC, et al. Cellular ATP demand creates metabolically distinct subpopulations of mitochondria. Nature 2024; 635(8039): 746-754. doi: 10.1038/s41586-024-08146-w